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卓越一刻”第二期: 看国卓院学子以实干诠释初心

发布日期:2025-11-16

以学术为桥铺创新通途,以担当为墨书报国答卷!国卓院学子深耕先进制造、国防科技、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关键科研赛道,或扎根实验室攻坚核心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或奔赴工程一线转化科研成果,适配国家战略需求;或立足学术舞台传递创新思想,助力产业升级发展。他们用严谨态度打磨科研细节,用专业能力破解技术难题,在各自领域践行“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的誓言。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期科研故事,感受这份深耕领域、攻坚破难的执着热爱与报国担当!

2024级 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 刘芷涵

我在河南省郑州市中国晶体学会第二届陶瓷青年学术会议,展示“基于贝叶斯优化的3D打印参数优化及精度提升”的学术海报。该研究聚焦AI在材料制造领域的应用,通过贝叶斯优化技术优化3D打印参数,助力提升3D打印精度,对我国在高端制造、医疗(如人工骨)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意义重大,为推动我国3D打印技术在医疗植入物、高端装备零部件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我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学术力量。

2024级 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 杨鑫垚

我在千佛山校区化学实验室,参与“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的项目。目前,国防建设日益强大,兵器集团企业长期对国防军队的装备制造贡献力量,因此,企业需要性能更加优良的材料,尤其是具有耐热、耐油、抗冲击等性能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我结合有机硅材料独特而优异的性质,通过反复化学实验来尝试调控有机硅树脂无定型和笼型等一系列不同的结构,并调控基团比例与含量,合成不同的有机硅树脂材料,采集性能测试数据并根据反馈不断改良,最终为企业提供符合国防标准的关键新型有机硅材料,为国家国防设备的性能升级与安全保障注入科研力量。

2024级 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 马铮

我在千佛校区主楼7楼实验室,开展面向企业实际应用需求的复合材料抗弯性能精准测试工作。核心任务是通过力学试验机获取材料最大抗弯强度数据,为合作企业的复合材料优化研发提供关键参数支撑,确保测试结果满足企业工程应用的准确与可靠性要求。实验中,我先擦拭复合材料试件表面去除杂质,再精准固定于试验机槽,按企业技术标准调整加载速率。机器启动后,压力缓慢施加于试件中部,屏幕实时同步载荷与位移数据,待试件出现裂纹时,系统自动记录最大抗弯强度值。此次实操不仅让我熟练掌握材料力学测试流程,更贴合企业研发场景提升了实验严谨性与专注力。测试结果为企业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筑牢数据基础,助力团队推进符合市场需求的材料性能优化,为校企合作中的技术转化贡献了实践力量。

2024级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张书瑞

我在北京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所焦平面部门,在新型红外探测器设计项目中承担红外图像成像测试、图像去噪增强的工作,通过制冷对焦,获得红外探测器的原始图像,而后通过盲闪元消除、非均匀校正等方式,将图像优化来实现动态目标的检测识别,为我国军工航天、电子信息等战略产业提供核心材料支撑。

2024级 机械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申(中)

我在北京市某国防重点工程基地一线,正投身于“十四五”国防科技项目的攻坚任务中。作为现场负责人,我承担着平台系统搭建、关键数据采集与多环节组织协调等工作,推动实验室创新成果向实战化国防应用转化,为提升我国下一代海上舰船作战可靠性持续贡献山大人的智慧与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殷切嘱托,在科技强军的征程中展现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2024级 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信晴月

我在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八研究所,从事光端机中光纤温度传感研究。围绕高温、强电磁干扰等极端工况,设计高灵敏度光纤温度传感单元,搭建光电转换与采集平台,实时获取传感电压信号,结合温度-电压标定实验,建立高精度反演与误差补偿模型,为光端机实现原位、实时、±1 ℃级精度温度监测提供算法与数据支撑,助力国家高端光电装备自主可控与智能运维升级。

2024级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 赵钊

我在上海市中国宝武智维炉窑事业部,参加“建筑工程模板支撑系统施工专项技术交流”讲座。汇报人以南京电视台演播大厅高支模整体坍塌事故为镜,系统解析专项方案编制、审查及监测要点。我负责记录事故触发链与监测失效节点,并整理“高支模五必须”控制清单,为后续将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移植到模板支撑体系提供依据。此次学习使我掌握重大危险源识别方法,也提示可将声发射、位移传感器用于高支模实时预警,对提升国家建筑工程本质安全水平具有推广价值。

2024级 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淑婧

我在北京中国电子六所ICSE实验室,投身于“智能算力动态编排”这一项目,主要负责智能算力状态编排技术攻关与原型系统开发。我的工作如同为分布全国的算力资源构建一个“智慧调度中枢”——通过创新的状态感知与统编配算法,我让系统能实时洞察每一份算力的性能与负载,实现对异构、跨域算力资源的精准画像与灵活拼接。这有效解决了算力孤岛与资源错配的难题,将离散的算力节点整合为一台可统一调度的“超级计算机”。该研究旨在打造国家算力网络的“神经中枢”,对于提升我国算力基础设施的整体效能、推动“东数西算”战略落地、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算力基石具有关键性贡献。

2024级 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 杨茜云

我在北京市中交信科集团数字基础设施与安全事业部,参与举办中交集团2025年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及自主可控专题培训。此次培训围绕网络安全、信创政策、AI大模型、5G、国产数据库等关键领域,结合“十五五”规划与AI安全应用等前沿议题,通过专家授课、案例研讨等多元形式,全面提升参与人员在网络安全与自主可控领域的专业能力。构建起可复用的网络安全培训体系,分享覆盖政策、技术与管理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持续贡献专业力量。

2025级 软件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瑞林

我在软件园校区的5-203教室,进行题目为《基于可逆网络的面部图像隐私保护方法研究》的报告。该研究针对人脸数据应用中的隐私泄露风险,创新性地提出了高保真可逆与鲁棒可逆的两种面部匿名隐私保护方法。前者通过生成式隐藏与特征混合技术,在实现高质量匿名的同时确保了原始图像的高保真恢复;后者通过引入抗JPEG压缩的攻击层和特征融合模块,显著提升了方法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鲁棒性。该研究为国家在数据要素化战略中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能有效防范生物特征信息泄露风险,筑牢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防线,并为公共安全等领域中敏感数据的授权使用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

2025级 机械专业博士研究生 秦子昂

我在千佛山校区先进射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aJET),在超精密装备领域进行光学镜片可变形模具系统设计。光学镜片作为各种光学系统的核心零部件,最新的高精尖技术基本仍由国外少数公司掌握。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光学镜片优化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准备工作,同时结合实验室优势平台了解各类加工设备构造,为下一步装备设计夯实基础。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超精密”不仅是设备和加工的精度表现,更是我们作为机械人的严谨精神,未来我将继续为实现光学镜片高效优质集成化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5级 材料与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 杨芮

我在千佛山校区主楼研究生工位,参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与本课题组合作的“5754-IIC/REC、5182-STO汽车铝板关键工艺对化合物及晶粒组织演变行为的影响”项目。5xxx系列铝合金是车用轻量化关键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成形性和耐腐蚀性,加工成形会影响到最终成品板材的强度、耐腐蚀性以及表面质量等性能,因此需要对晶粒、金属间化合物等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分析以获得其变形规律。在此项目中,我协助团队对材料进行OM、SEM、EBSD、XRD和TEM等实验表征,使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好地提升,并积极参加同企业的线上交流讨论会议,最终通过对实验结果呈现出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为企业实现高抗晶间腐蚀5754-IIC的稳定制造、高废料比5754-REC的性能稳定性、5182-STO吕德斯带的稳定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未来我也将继续努力,在国家高端材料研发与应用领域,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2025级 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 邵天煜

我在千佛山校区先进射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高精度光栅刻划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光栅作为光谱分析、空间探测等高端装备的核心元件,其刻划精度直接决定了光学系统的性能极限。我主要负责设计并搭建超精密光栅刻划装置,通过操作、学习高精密定位平台系统,不断优化传动结构、改进控制系统,致力于提升刻划系统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在一次次调试中,我深入掌握了微纳制造领域的核心工艺,培养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更体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国家高端制造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段经历坚定了我在精密制造领域深耕的决心,未来将继续为提升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贡献专业力量。

2025级 机械专业硕士研究生 吴玮玮

我在千佛山校区先进射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材料及结构进行设计,利用金属3D打印机打印研究试样测试试样性能。结合所学知识,基于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先进,突破传统成型、加工的限制,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参与深入研究,以基础工作为起点,在不断参与科研与工程问题中,逐步深入问题核心,实现性能上的突破,助力关键领域核心部件自主化、领先化,为国家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相关重要技术的创新突破添砖加瓦。

2025级 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研究生 陈怡帆

我在软件园校区教室,学习《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掌握算法原理与数值逼近技巧,夯实科研能力,为视频图像处理研究打牢数学基础。我的研究方向聚焦海量数据处理与智能匹配,广泛应用于安防、交通、教育等国家重点领域,是推动人工智能服务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知识的积累虽不显山露水,却是技术创新的根基。我希望将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以智慧与担当点亮人工智能的应用之路。

“卓越一刻”第二期,我们见证了国卓院学子在先进制造、国防科技、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深耕与突破。每一次实验操作的专注、每一次技术攻坚的坚韧、每一次成果落地的坚定,都彰显着新时代青年与国家需求同频、与产业发展共振的初心。

“卓越一刻”科研照片征集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中,期待更多国卓院学子用照片记录科研点滴,用文字讲述奋斗故事,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留下属于自己的“卓越印记”。

【文:刘芷涵  杨鑫垚  马铮  张书瑞  王申  信晴月  赵钊  李淑婧  杨茜云  王瑞林  秦子昂  杨芮  邵天煜  吴玮玮  陈怡帆  刘一苏    图:刘芷涵  杨鑫垚  马铮  张书瑞  王申  信晴月  赵钊  李淑婧  杨茜云  王瑞林  秦子昂  杨芮  邵天煜  吴玮玮  陈怡帆    审核:姚鹏  张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