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卓越启航”活动在青岛校区举行。2024级博士研究生薛凡福、2024级硕士研究生钟济民分别从线下和线上为2025级3班的同学进行了科研探索与职业发展经验的分享。

钟济民为同学们带来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实战经验。他目前正在位于北京的联培企业——电子六所(北京)实习,在线上交流分享中,重点分析了思维转变、能力迁移和角色适应的重要性。他谈到,校园学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企业更强调目标导向和团队协作。他以参与企业网络安全防护项目为例,阐释了如何从“解题思维”转向“解决实际问题思维”,主动识别需求、推动项目进展。他认为,课程项目与科研训练中培养的能力在职场中依然宝贵,但需要结合具体业务进行转化,比如将学术写作能力转化为清晰的技术文档撰写,将实验设计能力迁移至产品测试方案制定。他还分享了在电子六所参与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课题的体会,勉励同学们将自身所学应用于国家所需。
随后,薛凡福以“关于科研和兴趣结合的思考”为题,分享经验体会。作为智能无人机团队负责人和校级无人机协会技术指导,他深耕无人机视觉语言导航领域。薛凡福回顾了自己从本科阶段对无人机技术的热爱,到博士阶段系统开展视觉语言导航研究的历程。他以通过科研攻关实现了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导航为例,讲解了如何从实际场景中提炼科学问题,通过多学科融合寻找解决方案,使大家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切身体会。他特别分享了团队研发的无人机系统在巡查、监测等场景中的应用案例,指出作为专业学位工程硕博士,不能只注重发论文,更要在实践场景中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现场同学们踊跃提问,气氛热烈。问题涵盖研究方向选择、实习机会获取、职场软技能培养等多个方面。两位主讲人结合自身经验,给予了细致解答。活动由辅导员刘梦冬主持,她鼓励全体同学以优秀学长为榜样,早立大志、勤学苦练,主动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真正践行“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青春誓言,努力成长为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手上有本领的卓越工程人才。
【文:韩兆年 图:吴俊杰 审核:姚鹏 张存生 南东周】